原发肾病综合征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概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可因分子滤过屏障损伤,尿中丢失大-中分子量的多种蛋白,形成低选择性蛋白尿。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成分肾内沉积,局部免疾病理程可损伤滤过膜正常屏障作用而发生蛋白尿。微小病变型滤过膜静电屏障损伤可能与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详细解析: 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研究显示:①实验动物模型及人类肾病的研究发现微小病变时肾小球滤过膜多阴离子丢失,静电屏障破坏,使大量带阴离子电荷的中分子血浆蛋白滤出,形成高选择性蛋白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也可因分子滤过屏障损伤,尿中丢失大-中分子量的多种蛋白,形成低选择性蛋白尿。②非微小病变型常见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成分肾内沉积,局部免疾病理过程可损伤滤过膜正常屏障作用而发生蛋白尿。③微小病变型滤过膜静电屏障损伤可能与细胞免疫失调有关。 肾病综合征的发病具有遗传基础。有报道糖皮质激素敏感肾病综合征患儿HLA-DR7抗原频率高达38%,频复发肾病综合征患儿则与HLA-DR9相关。另外肾病综合征还有家族性表现,且大多数是同胞患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黑人患肾病综合征症状表现重,对糖皮质激素反应差,提示肾病综合征的病因与人种及环境有关。 自1998年以来,对足细胞及裂孔隔膜(slitdiaphragm)的认识从超微结构跃升至细胞分子水平,研究认识了nephrin、CD2-AP、podocin、a-actinin-4等裂孔隔膜组成分子,并证实这些分子是肾病综合征发生蛋白尿的关键分子。
病理: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可见多种类型。根据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ISKDC)资料显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微小病变,此型在光学显微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免疫荧光检查亦未发现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仅电子显微镜下见到肾小球足细胞足突融合。非微小病变的类型有:局灶一节段性肾小球针栗强硬化、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等。微小病变型占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70%~80%,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大,非微小病变型所占比例增大。
1.蛋白尿 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截五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是蛋白尿产生的原因。肾小球滤过屏障通过对大分子限制的机械性屏障及其表面富含的阴电荷组成的电荷屏障有效地阻止血浆中白蛋白及更大分子量的物质进入尿液。既往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是肾小球滤过膜表面阴电荷的减少,使电荷屏障受损,是微小病变时产生选择性蛋白尿的重要原因。非微小病变型肾病时,毛细血管壁损伤较严重,甚至发生基膜断裂,则大、小分子蛋白质(白蛋白及大分子球蛋白)均能通过,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足突之间的裂孔隔膜分子,如nephrin、CD2-AP、podocin等结构或功能的变化是蛋白尿形成的重要原因。
2.低蛋白血排此症 大量蛋白质由尿中丢失和从肾小球滤出后被肾小管吸收分解是造成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肝脏合成蛋白的速度和蛋白分解代谢率改变也使血浆蛋白降低。此外,部分蛋白质可透过肠壁丢失等促使低蛋白血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