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的区别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的区别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的区别

一、产生原因不同

1、社会助长作用

1)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

2)与他人一起活动,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

3)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2、社会抑制作用

心理学家对社会促进问题的实验研究可追溯到1898年美国心理学家N.特里普利特社会促进实验。特里普利特注意到自行车骑手在有竞争者时比自己单独练习时骑得快,因此设计了一项实验以探究儿童在有他人在场时是否会做得更快。结

果正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儿童在拉钓鱼线的作业上,在有他人在场的群体情境中比独自一人时拉得更快。于是他提出,他人在场可刺激个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发展不同

1、社会助长作用

1897年,特里普里特(N.Trip1ett)在《美国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目的在于考察他人在场和竞争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实验报告。实验是这样进行的。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的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第二种情境是让一个人跑步伴同。

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表明,在单独骑时,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平均时速为31英里;在竞赛的情况下,平均时速为32.5英里。

2、社会抑制作用

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三、作用不同

1、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奥尔波特认为产生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有这样几方面:

1)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增强了个人被他人评价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水平。

2)与他人一起活动,增加了相互模仿的机会和竞争的动机。

3)减少了单调的感觉和由于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2、社会抑制作用

心理学家都赞同扎永茨关于他人的存在可增进个体驱力或动机的观点,但对驱力的本质则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他人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是一种天生的倾向;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人的存在可转移或分散个体的注意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抑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助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