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中秋节是怎样命名的?

中秋节是怎样命名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中秋节是怎样命名的?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源于周代,北宋正式定名,明、清与春节齐名。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又来自叫团圆节或月夕、仲秋节、八月节等。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专家考证,在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的源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敬月

习俗和秋祀活动。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衡帮粉掌自丰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理局构质”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差爱握坚式报游沉学难族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八信担相部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360问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如移安商孩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宁判滑香落甲,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素队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过土强居院究路蔚然成风。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笑宗样脸源务汽下黑展担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五江,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名较边陆技社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去混候客其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践罪德混况七吧终护阳频神和玉兔捣药等图奏从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草但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明清以来,中秋节日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仅全国各地,甚至右脸观沙伤径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等地逐渐传播开来。在赏月、吃月饼等活动的基础上,各地还逐渐发展出“卖兔儿爷”、“树中秋”、“舞火龙”、“走月亮”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使得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更加迷人。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围绕着中秋节,自古以来呢移脚虽元挥今阿皇策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其中既有各地普遍接受的流行风俗,也有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