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游玩路线攻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颐和园是皇家园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现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景色宜人,而且很大,如果是徒步一圈需要两三个小时。不过这也是走马观花,颐和园建议抽出一天时间来游玩,感受帝皇游园的乐趣。
由北宫门入园,北宫门——苏州街——四大部洲——佛香阁——排云殿——长廊——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昆明湖东堤——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德和园——仁寿殿——东宫门。
北宫门
意指颐和园的北门,乾隆年间曾是清漪园的正门,坐南朝北,是一座面阔七间的两层门楼,因清漪园南面为昆明湖,没有大门,所以视北为上,故北侧宫门为正门,称“北宫门”。
苏州街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乾隆时仿江南水乡的风貌而建,是专供清代帝后逛市游览的的一条水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1986年重建。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
四大部洲
颐和园四大部洲是根据古印度哲学观念进行建造的。它是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中部的一组汉藏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排列在象征世界中心弥勒山的香岩宗印之阁的周围四方向。在阁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建设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四大部洲与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之一:普宁寺的四大部洲用了同一图纸,因此一模一样。
佛香阁
佛香阁是北京市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面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排云殿
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长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
石舫
石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北京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在园林中建石舫不仅是为证明水是活的、可坐舟,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
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
南湖岛位于北京市颐和园的昆明湖东南侧,昆明湖西堤以东、万寿山以南的湖水之中,占地一公顷多。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
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
铜牛——昆明湖东堤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
东堤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岸。北端为文昌阁,南端为绣漪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原为保护畅春园而筑,因畅春园在堤之东,相对称为西堤,开拓昆明湖后,以此堤为湖东界,则变为东堤。
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德和园——仁寿殿——东宫门。
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贡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物辅弼”。
玉澜堂、宜芸馆
玉澜堂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光绪年间(1875-1908)重建。是光绪帝的寝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曾幽禁光绪于此。
宜芸馆在颐和园玉澜堂后。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光绪时(1875-1908)重修。是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园中的住处。
乐寿堂
乐寿堂,清漪园建筑,也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北京颐和园内慈禧的寝宫乐寿堂,原为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本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
德和园
德和园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仁寿殿向北即是德和园,原为清乾隆时(1736-1795)怡春堂旧址。光绪时(1875-1908)改建,其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是慈禧观戏的场所。
仁寿殿
仁寿殿,清漪园时名勤政殿,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
东宫门
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宫门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为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的;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